|
官宣!惠州312宗项目投资近1.5万亿,加快深惠一体化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探索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科学规划建设同城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深惠一体化发展步伐。推进大科学装置集群开放共享,支持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体化保护和开发深惠黄金岸线和海洋资源,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6月3日,惠州市政府正式对外公布《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该纲要共15章、全文6万多字。其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重大项目312宗,计划总投资近1.5万亿元,“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0316亿元。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留意到,该纲要9次提到都市圈,强调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主动对接大湾区中心城市,全面加强城市间协同合作,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发展。在备受关注的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其中提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等铁路规划有效衔接,全面深度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轨道交通网。有序推进深惠城际坪地至沥林北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开展惠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及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铁路专用线研究。 在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方面,该纲要明确,以惠城为中心、惠阳为副中心,依托1号公路经济走廊,大力推动沿江组团和沿海组团发展联动,促进全市向海向外发展。加快惠城与仲恺、惠阳与大亚湾实现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助推惠州市区扩容提质。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金山新城、惠州湾产业新城、惠州南站新城等城市新增长极,全域统筹新城一体开发运营,系统导入现代产业资源,打造未来城市新中心、国内一流城市新样板。 该纲要还提出,以“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为引领,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高标准打造金山新城、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惠州湾产业新城等特色合作平台,深入探索与广深港澳深度合作新模式。 附惠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摘要 关键词1:发展目标 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到2025年,惠州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 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全市GDP年均增长7.5%左右,到2025年,GDP超过6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6万亿元。 关键词2: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中科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建设,同步推进高能量密度研究平台及同位素研发平台建设,规划建设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装置等科学装置项目,争取更多科学装置落户,打造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国际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新能源等领域建设一批联合实验室和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与广深港澳合作开展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高标准建设省实验室。依托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东江实验室),开展先进核能与核技术、石化能源、多能互补及新型储能领域研究及应用,争取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以东江实验室科研任务为引导,力促南方电网、中广核等研究分院带成果、成建制落户惠州。 关键词3: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大亚湾石化区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恒力(惠州)PTA项目等建设,大力推进石化产业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攻坚战,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智能汽车电子三大主导产业为创新引领,以核心基础电子(新型LED、高端元器件、集成电路等)、新能源电池、人工智能三个高端新型产业为协同创新,以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大数据、云计算、软件等)为支撑融合,构筑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坚持生命、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充分挖掘惠州健康产业资源禀赋、大科学装置及实验室等优势,积极布局医药与健康产业专业园区,瞄准健康产业前沿科技和发展趋势,吸引国内外医药与健康龙头企业落户,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新高地。 聚力打造“3+7”工业园区。建设1号公路经济走廊,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增量发展空间。优化提升3个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产业园区,推动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争创国内一流开发区,努力把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国对外开放发展新高地。聚力建设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 关键词4:数字化发展 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产业,统筹布局一批高水平数字产业园区。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信息网络安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数字产业发展,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兴产业,提升数字产业基础。通过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利用互联网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支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众包众创、个性化定制、柔性制造等,建设全省领先的数字产业集聚区。 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支持工业机器人、传感器、超高清视频等发展,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省级“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在石化、智能家电、动力电池、汽车电子、印刷线路板等领域推广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重点推动汽车电子数字化转型,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推动服务业数字化发展,发展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关键词5:基础设施 加快千万级干线机场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实施方案,加快惠州千万级干线机场建设。近期按照飞行区4E标准建设干线机场,新建第二跑道、航站楼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强与轨道交通、高等级公路的规划对接,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积极拓展航线网络,争取开放空港口岸和开通国际航线。提升机场货运能力,在机场周边规划设立临空经济区,集聚发展临空产业。规划建设惠东通用机场,谋划博罗、龙门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满足多元化通航、海洋资源开发等飞行需求。 推动惠州港创新发展。科学修编惠州港总体规划,优化整合全市港口资源,增加公用码头比例,增强惠州港服务产业功能,完善水上客运功能,推动港口与产业、城市等联动发展,加快港口智慧化升级改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重要节点。加快惠州港荃湾港区荃美石化码头、恒力石化(惠州)通用码头、惠州港碧甲LNG接收站配套码头、荃湾港区10万吨级多用途码头,以及沿海航道扩能升级和东江内河航道等级提升等项目落地实施。建设完善仓储物流设施,提升船代、货代、报关、装卸等港口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海陆空铁”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大力拓展与国内外主要城市港口的航运网络,加强惠州港与深圳、广州、东莞等港口联动发展,深化与深港澳汕合作,争取开通深惠汕海上客运航线,构建海上交通走廊。 积极有序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完善全市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等铁路规划有效衔接,全面深度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轨道交通网。建成赣深铁路、广汕铁路惠州段和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高标准建成赣深铁路惠州北站、广汕铁路惠城南站高铁综合交通枢纽,推动深汕高铁惠州段建设。有序推进深惠城际坪地至沥林北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开展惠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及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铁路专用线研究。 加快高速路网建设。建成韶惠高速公路惠龙段,完成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广惠高速公路金龙互通(原长坑互通)项目建设。推进惠霞(惠湾)高速公路(含水口、惠东支线)、惠坪高速公路(含机场高速及新圩支线)、惠州至肇庆高速公路惠城至增城段(惠州沿江高速公路)、惠东环稔平半岛高速公路、长春至深圳国家高速公路河源热水至惠州平南段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惠州市龙恺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小金口至凌坑段扩建工程、惠深沿海高速公路惠州段改扩建工程、潮惠高速公路沥林至镇隆段改扩建工程、河惠汕高速公路惠州段等项目前期研究。力争到2025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数达到1210公里。 推进“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设。按照“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理念,科学实施连接广州(知识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圳(前海)以及贯通惠州南北的“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设,配套规划建设“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及五条联络线、市区“两环十射”快速进出城道路路网体系。加快实现1小时内通达广州、深圳、香港,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高度融合、辐射粤东、粤北及闽赣的区域性门户交通枢纽。推进国道G324(广汕公路)北上建设,推进国省干线上等级改造,打通跨界地区断头路,织密城市路网,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 关键词6:融入新发展格局 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强现代交通体系、巩固脱贫攻坚、能源、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市政设施、社会民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补短板领域建设,加快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继续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实体项目,谋划储备实施一批重大战略、引领转型升级的重大产业项目,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培育新型消费。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应用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发展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在线文娱、智慧旅游、智慧商店等消费,提升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消费品质,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积极发展参与式、体验式消费模式和业态。营造良好新型消费环境,积极推动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新需求拉动、产业链细化融合形成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抢抓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签订中欧投资协定带来的“窗口期”,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稳住欧美市场,深耕日韩市场,深度挖掘东南亚国家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市场潜力,扩展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产品出口,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一般贸易支柱企业,培育外贸自主品牌,提升一般贸易比重,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关键词7:强化“双区”引领 构建“1+1+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以罗浮山、象头山、莲花山等自然山体和海岸带为分界线,划分生态功能区、城市发展区和海洋发展区,构建“1+1+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施差异化发展。生态功能区打造一个“绿色花园”,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罗浮山、南昆山、莲花山等生态屏障的协同优先保护,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实践。城市发展区建设一座“活力城市”,突出创新引领、集聚集约,高强度集中连片开发优势地区,高密度集聚经济和人口,加快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海洋发展区形成一片“美丽海湾”,坚持陆海统筹、立体开发,抓好陆海生态空间大保护,协调陆海开发大格局,以世界级港口群和临港产业集群支持沿海经济带建设。 全面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大局。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均衡通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与广州、深圳等市互联互通,推动协同联动发展。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和精准施策,深入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惠城区、惠阳区中心城区能级,推动大亚湾区、仲恺区争创国内一流开发区,发展壮大惠东县、博罗县县域经济,加快整体融入“一核”;推动惠东、惠阳、大亚湾沿海地区参与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和全省沿海经济带建设,促进产业全面对接“一带”;支持龙门县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助力构筑“一区”。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以“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为引领,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创新协同和产业共建。深化惠州制造业与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全面深化与港澳教育、医疗、文旅、环保、民生等方面合作,共建优质生活圈。高标准打造金山新城、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惠州湾产业新城等特色合作平台,深入探索与广深港澳深度合作新模式。高质量打造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等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增进三地青少年交流交往。 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探索共建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科学规划建设同城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深惠一体化发展步伐。推进大科学装置集群开放共享,支持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体化保护和开发深惠黄金岸线和海洋资源,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承接深圳优质产业跨区域延伸布局,筑牢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争取复制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成功改革事项,对标深圳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全力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进一步加强广惠两地交流,拓展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合作。依托沿干线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广惠协同发展轴,加强与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等战略对接、发展联动。紧密广汕铁路惠州段与广州段站场运行对接,增强惠州区域枢纽功能。支持广州提升医疗教育文化中心功能,争取更多广州三甲医院在惠州设置分支机构、更多优质高校在惠州设置分校,积极为大中专毕业生在惠州就业创业提供优质环境。加强潼湖生态智慧区、稔平半岛、金山新城与广州知识城、广州南沙自贸区的合作,复制推广先行先试经验,促进重大平台开放创新发展。 关键词8:乡村振兴 推动现代农业主体创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建设,普及科学知识,更新落后观念,培育精勤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程度,构建农民对接精准市场的新型组织体系。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助农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 推动人才和技术下乡。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探索赋予紧缺型、技能型人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或收益股权等形式,吸引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持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人才服务团”项目,让先进技术改造农业产业。实施“惠州学子回乡计划”“人才回归计划”,与农业企业、院校开展“订单式”乡村人才培养,培育返乡农民工、入乡科技人员、在乡能人等创业主体,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加强乡村医生、教师和社会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设施大棚等装备技术,推进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补齐农村冷链物流短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做强做精丝苗米、马铃薯、梅菜、荔枝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精细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加工企业重心下沉,把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加快发展农业观赏体验、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民宿和土菜馆等,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振兴乡村传统工艺,培育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组织实施“百园万站”行动,扶持创建一批农村电商产业园和农村电商示范站。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广农业保险。 关键词9: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加强水库水源安全保护,确保东江、西枝江、淡水河等秀水长清。系统整治全市七大水系劣Ⅴ类河涌支流,分类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统筹推进城乡全域黑臭水体整治修复。加快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范工业企业及生产经营单位排水管理,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效率。清理和规范入海排污口,推进船舶水污染物达标排放,推进海洋垃圾防治和清理。 加强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构建以臭氧防控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强化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推进工业源深度治理,加强VOCs排放综合整治。加强移动源污染控制,开展超标排放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推广国六排放标准燃气车辆和新能源汽车,巩固提升公交电动化,推行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鼓励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加强城市建设施工工地扬尘管控,禁止违规露天烧烤行为,推行餐饮油烟在线监控和第三方治理。到202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居全国重点监测城市前列。 关键词10:一流生活品质 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增强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挥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挖掘公共服务领域吸纳就业潜力,大力发展数字服务业等新型就业模式,支持扩大灵活就业,扶持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对重点人群创业分类政策扶持,加快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培训工程,健全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机制。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强化规模性失业风险的防范和应对。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指导和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十四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 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适应城镇化和常住人口增加趋势,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移交工作,支持鼓励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持续增加资源供给,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稳步扩大公办性质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模,增加优质幼儿园学位供给。推进集团办园,建设一批名园长工作室。逐步探索建设托幼服务一体化新模式。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到2025年全市毛入园率达到9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80%以上。 建设完善医疗机构设施。完成市中心人民医院扩建,建设江南院区,打造现代化、智慧型的高水平综合性医院。新增一批市名中医工作室,支持各级中医院与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完善中医药特色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红花湖院区建设。实行县级妇幼保健院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妇幼保健机构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升级为县(区)“第二人民医院”。完善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将社会办医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鼓励发展民营医疗服务。鼓励港澳台服务提供者来惠创办医疗机构,积极探索惠港医疗卫生合作新模式,鼓励举办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支持开设运动创伤、少儿自闭、老年痴呆等特色专科门诊。 |